但他這樣的經歷可能很快將變成“珍貴”的回憶。因為就在11月6日,廣大地質工作者期待已久的“地質云1.0”正式上線了,這也意味著我國地質信息一站式云端服務的全新工作模式已經到來。
作為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發建設的目前我國首個地質調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地質云”一直被業界寄予厚望。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背后,是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的堅強領導,更是19個部門單位、240余人的團隊歷經3年準備、10個多月集成攻關、協同建設的集體智慧。
“地質云1.0”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堅持科技創新,大力推進地質信息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在此前召開的成果評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等眾多專家一致認為,“地質云1.0”研發建設基礎扎實、工作規范、技術框架先進、數據產品豐富,完成了階段性建設任務,為提高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協同管理、服務社會的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國家正在推動開展的政務部門信息系統整合與數據資源共享提供了一個鮮活范例,其成果達到了同行業國際領先水平。
開啟信息共享服務新局面
在11月6日召開的全國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會議暨“地質云1.0”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鐘自然對近年來我國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取得的長足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他強調,要深刻認識到以大數據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對于建設數字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的重要意義。
據介紹,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國地質信息化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國家地質數據庫體系和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構建了較為成熟的數字地質填圖技術方法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質云1.0”就是地質信息化的具象和載體。
據了解,“地質云”建設遵循了“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大集成”的理念,采用混合云技術架構,構建了分布式節點體系,集成了現有的基礎設施層、數據層、平臺層與應用層的資源與能力。本次上線的“1.0版”包括了1個主中心、6個區域中心、12個專業中心,整合、匯聚了大量地質數據與產品資源,各節點地質數據分布存儲、統一發布、集中服務,共完成了70多個國家核心地質數據庫處理與云端統一注冊管理,形成了369個在線數據服務接口。通過對地質調查成果、專用設備和專業軟件等梳理、整合,構建了8大類的地質云信息產品體系,整理上線地質信息產品2382項,并實現13萬余檔地質資料、2986幅公開版地質圖、海量圖書文獻、地學科普等各類產品的統一接入。
在應用方面,基于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地質云”設定了多種應用場景。地質調查專業用戶可基于“地質云”業務網,通過云應用有序獲取各類共享數據;普通社會用戶可基于互聯網,從云端在線獲取地質信息產品。
特別是針對地質調查專業用戶,“地質云”開啟了基于云環境的全新工作模式:通過各類地質調查手段的信息化采集,從云端提供信息支撐,將調查結果實時云端上傳、處理與存儲,同時各節點數據產品實現云端匯聚與統一接入,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便捷實現云端在線數據共享,獲取計算、存儲、軟件資源與各類信息服務。
“野外作業人員可以通過智能調查云應用,構建云端智能工作空間,實現工作區各類背景數據的自動推送,實現云環境下的數據采集傳輸、動態云端匯集與處理,為項目組構建了從野外調查到室內工作的完整服務鏈;地調業務管理人員可在云端一站式在線處理項目管理、財務、安全、綜合辦公等各類業務管理活動,并隨時獲取各類綜合信息與決策支撐,實現‘電腦+人腦’的云端管理模式;技術人員可通過‘刷臉’——這一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結合的新技術,實現礦物巖石的自動識別;此外可以通過桌面云服務,實現大型地學軟件、自主研發軟件云端在線共享使用,結合云存儲、云高性能計算、云郵箱等云工具,實現地質調查云工作環境!薄暗刭|云”研發團隊負責人介紹說。
有專家表示,“地質云1.0”的上線服務,標志著我國地質調查工作模式轉型升級、基礎地質數據與地質信息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開創了“互聯網+地質調查”全新時代,開啟了我國地質信息共享服務全新局面。
“三異”模式打通信息孤島
“‘地質云’把各個單位的數據用規范的標準匯聚起來,而且還提供了一系列管理和服務,這對于地質調查整個業務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務工作來說,是一個革命性進步!眹倚畔⒒瘜<易稍兾瘑T會委員高新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政務信息系統基本都還是“孤島”,互相之間網絡不通、數據不通、業務不通,不能很好地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也不能為全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地質云”的建成,符合目前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強調和倡導的信息共享和整合這個大方向,它的整個技術架構和整合共享的思路值得借鑒和參考。
高新民表示,“三異”——異主、異構、異地,是“地質云”的主要特點!氨M管地質云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但實際上這個信息系統是異構的,不同的技術架構,技術平臺也是異構的。而且,每個原有的信息系統都有不同的‘主人’,也就是說整合前的信息系統是異主的,必須要尊重它原來的‘主人’。在空間部署上,它又是異地的,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別的城市,有的甚至在野外!备咝旅裾f,“地質云”平臺以一種分布式的、彈性的方式把“三異”系統整合了起來,根據“三異”的特點并且尊重這樣的特點做到了網絡通、數據通和業務通,能很好地支持管理和服務決策。
據了解,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地質云”團隊以建設分布式大數據中心為核心任務,攻克了數據孤島、互不共享這個“老大難”問題。目前,“地質云”已經建成了連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29家單位的業務專網,第一階段利用云技術對其中19家單位基礎設施實現了統一管理,實現了75個核心數據庫的互聯互通。下一步,將充分利用現有軟硬件資源,采用云管理技術統籌中國地質調查局29家直屬單位“地質云”基礎設施,建成全局地質信息高速公路,支撐“1+29”個分布式大數據中心(1個主中心+29個分中心)互聯互通和云應用的穩定、高效運行。其中,主中心主要負責從整體層面對“地質云”平臺進行規劃、部署、維護和管理,分中心則主要負責相關數據的匯集、更新、管理,以及相關地學產品的加工維護。未來“地質云”建設還將持續升級,2018年以后將探索實現與部分行業和科研單位互聯互通。
“分布式的‘地質云’大數據中心可在很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把原來分散的地質數據匯聚起來,使這些猶如‘孤島’的分散的數據真正成為大數據,充分體現其利用價值!备咝旅裾f。
為地質資料安全保駕護航
地質信息共享的過程中,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是很多人關心和擔心的問題!昂芏鄦挝坏臄祿己芎,但是卻不愿意拿出來共享,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擔心資料的安全和產權問題!币晃粯I內專家在談到“地質云”建設中面臨的困難時表示。
為解決這一難題,中國地質調查局理順機制,從頂層設計層面給予了充分支持。除了出臺《地質調查“十三五”信息化規劃》,明確加快推進現代化地質調查工作體系建設、創新構建流程化數據匯聚及管理體系、整合建設“一站式”地質調查業務管理及決策平臺、持續擴大地質信息產品及社會化服務規模、加強地質信息技術研發推廣等主要任務外,還按照“先入軌、后到位,先上線、再完善”的思路,大力推進“地質云”建設,出臺了共享服務、網絡安全、運行維護等8項規章制度,發布了地質數據共享、產品研發、節點建設等3項技術規范,為地質調查信息化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制度保障。
針對地質信息的知識產權問題,在11月6日的會議上,鐘自然局長也特別強調,要為地質信息的知識產權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護和監管。鐘自然表示,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辦法和機制,保護好數據生產者的權益,包括署名權和分享相關利益的權利;數據生產者要對數據真實性、可靠性負責;要規范管理數據引用與使用,盜用、侵占他人數據等不良行為要記入誠信檔案。
在安全保障方面,“地質云”團隊也已經在云平臺安全防護、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初步建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一是構建了“地質云”物理安全、網絡安全、系統安全、應用和數據安全體系;二是構建了“地質云”建設與運行技術保障體系,包括頂層設計方案、網絡建設標準、信息服務集成規范等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三是構建了“地質云”建設與運行管理保障體系,包括建設及運行組織機構、建設與運行維護相關辦法及措施、建設與運行考核辦法等。
“‘地質云’在數據匯聚的精細程度,資源共享的安全可靠可信方面還需要多做工作。下一步,應鞏固和細化數據互聯互通共享機制,要在橫向上與除地質部門以外的其它相關部門實現對接,如石油勘探開發部門、水利建設部門、工程建設部門等等,要為他們提供地質調查方面的數據,自動化、高效、安全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备咝旅褚蔡岢隽俗约旱慕ㄗh。
智能化地調工作值得期待
“‘地質云1.0’就像個剛滿歲的孩子,是階段性、框架性的成果,我們要朝著建設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科學數據中心這個目標去走!敝袊刭|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昆表示,“地質云”同時搭建了云端平臺和應用服務,實際是要借助云平臺的建設推動整個地質調查信息化進程,最終要從整個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輻射到地質全行業,實現智能化的地質工作模式。
高新民也認為,“地質云”平臺有效支持了整個地質調查隊伍內部的業務工作,提升了地質調查工作的工作效率!暗刭|云”平臺功能的不斷完善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因為其提供的基礎性的地質信息將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發揮重要作用。他也建議,“地質云”要服務社會公眾,要主動去了解公眾的需求、主動提供服務,這樣也才符合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
針對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鐘自然也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提出了具體要求。他表示,地質調查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地質調查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信息化建設要與地質調查工作深度融合,要正確認識信息化與信息技術的關系。
鐘自然特別強調,信息化建設要圍繞業務人員展開,業務人員要成為信息化建設的主力,信息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撐。業務人員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主動參與信息化建設,盡快把數據轉換為知識,進而提高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人員要主動學習地質業務知識,與業務人員進行廣泛深入交流,了解業務科研人員的具體需求,做好技術支撐。同時,要按照“上線1.0、開發2.0(實現全局覆蓋,并向地方公益性隊伍拓展),謀劃3.0(推向全國地質行業)”的思路,扎實推進“地質云”建設,并以此為核心,全面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三五”信息化規劃目標。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要求,下一步,將加強全局數據庫的整合,著力解決數據冗余和標準化問題,優化整合建成50個國家級核心地質數據庫,實現“十大計劃、60個工程、300多個項目”新增數據的實時匯聚與動態更新。作為地質調查信息化載體的“地質云”,也將進一步完善數據庫,拓展用戶范圍,發布更加豐富的地質信息產品,提高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更好地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