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黃陵礦業一號煤礦1001工作面首次實現了智能化無人開采,開啟了中國煤炭開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革命。在榮譽面前,該礦沒有停止創新探索的步伐,又積極投入到打贏中厚煤層智能化開采技術的攻堅戰上來。
“作為先進產能礦井,我們具有較好的資源優勢和軟硬件基礎,應當主動承擔起不斷推動產業核心技術轉型升級的責任,為煤炭行業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做出應有的貢獻!币惶柮旱V礦長毛明倉在該礦首個中厚煤層802智能化工作面安裝動員會上說。
2015年10月,802中厚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實現地面遠程操控采煤作業常態化;2016年8月,完成了621智能化工作面的安裝工作,并實現所有功能。2016年9月,《中厚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超前支護裝備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的專家鑒定,評定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榮獲第八屆陜西煤炭工業科技成果特等獎和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在中厚煤層智能化工作面的建設過程中,一號煤礦始終堅持在創新中尋求突破,積極和廠家工程技術人員嘗試新的技術:首次應用智能化綜采工作面超前支護裝備技術,首創了超前支架地面遠程控制及地面“一鍵自移”控制,首次開發工作面機器人智能巡檢機構,率先應用具有視頻傳輸及遠程控制速度快、兼容性強、適應性高、操作簡便和實用等優點的“工業3.0”智能化控制系統,明確了煤炭工業智能化、超低排放的重大變革。此外,該礦通過與設備廠家聯合進行技術創新,先后解決各類故障難題35個,取得創新成果14項,3項成果獲得專利。
據該礦機電副礦長符大利介紹,一號煤礦中厚煤層智能化配套設備均以國產成套裝備控制系統為主,以融合“人、機、環、管”過程數據的控制軟件為核心,實現了智能采高調整、斜切進刀、連續推進等功能,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與傳統開采相比,生產期間工作區域由原來的9人聯合操作減至1人巡視;通過對兩順槽超前支架升級改造,由原來的24人單體支護減至12人遙控操作,并且具備了自動化遠程控制功能,把礦工從艱苦危險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從超強度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體現了“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改革方向。
從經濟效益來看,中厚煤層智能化綜采裝備應用的802工作面、621工作面,設備開機率提升至98.1%,單班最大生產能力達到8刀,工效可達149噸/工,月生產能力突破23萬噸,每年節約人工成本800多萬元。
從社會效益來看,國產綜采裝備無人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成功,開創了國產成套中厚煤層裝備智能化開采的先河,對我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開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同類型的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相比,國產裝備購置價格約為國外產品的65%,一個中厚煤層工作面成套裝備智能化系統設備購置可節約4000萬元左右。
據悉,黃陵礦業公司今年明確提出了“做精做優煤炭產業,做大做強電力產業,做實做活多元產業,全力打造煤電聯產、綠色發展示范園區”的“十三五”發展戰略思路,全面升級推廣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全力推動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